“让学引思”课堂教学改革系列(九)
2018年秋学期南苑小学
“让学引思”课堂教学改革系列(九)
11月28日上午第一节课,所有语文老师走进四(1)班教室,认真听取了徐冬芳主任的一堂语文课——《说勤奋》。
附: 16、《说勤奋》第二课时
教学目标:
1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、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,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,长大了对人民、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,理解课文是如何举例来论证的。
一、复习导入
1、这节课我们继续——(齐读课题)
2、作者说勤奋是——(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)
3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作者举了谁的例子?(司马光和童第周)
二、理解“鲜花”的含义
1、[出示]古今中外,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,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。
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、3自然段,看看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各是什么?
2、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?(史学巨著《资治通鉴》)
师补充资料: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,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,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,其地位堪比《史记》。
3、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又是什么?
师补充资料:青蛙卵剥离手术把青蛙卵的卵膜从卵细胞上剥离。因为卵小膜薄,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。童第周像高明的外科医生一样,用灵巧的双手干净利落的剥落了青蛙卵膜,此举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。
4、“手中的鲜花”指什么?
5、他们靠什么取得如此大的成就?(勤奋)先请一位同学读第2自然段,大家边听边用笔划出表现司马光勤奋的词句。
三、精读两个事例
(一)司马光
1、[出示]小时候,每当老师讲完课,哥哥、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,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,一直读到滚过烂熟为止。
(1)什么叫“滚瓜烂熟”?
(2)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?
“每当”“躲” “一遍又一遍”“一直”
2、[出示]长大以后,他更加勤奋。为了抓紧时间,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,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,枕头就会滚开,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。他管这种枕头叫“警枕”。
(1)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?
如果让你用这种枕头习惯吗?
(2) “警枕”的“警”?
3、小结:在这整整19年时间里,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,每天工作到深夜,到《资治通鉴》完成的时候,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落,眼睛昏花,牙齿也大多脱落了。
4、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?下一句呢?这就叫做---一生勤奋。这正应了一句名言:
(出示) 成功=一份天才+九十九份汗水
5、齐读
(二)童第周
1、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句,朗读体会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,
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,并和同学前后交流一
下。
2、全班交流。
(1)[出示]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,到17岁才进中学。第一学期末,他的学习成绩很差,但他毫不气馁,急起直追。每天天刚亮,他就在校园里读书。晚上睡觉前,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。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。经过半年的努力,他终于赶了上来,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。
抓住关键词“毫不气馁”“急起直追”“每当天刚亮……晚上睡觉前……总是……”品读童第周的勤奋。
(2)[出示]后来他远渡重洋,到比利时去留学,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,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“远渡重洋”“高难度”“很大的影响”
3、[出示]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,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。
“拙”就是?笨怕不怕?用什么来弥补笨?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。
4、齐读
5、[出示]古今中外,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,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。
“汗水和心血”指什么?
(三)写法迁移
1、勤奋是两个成功者共同的特征,只举一例可以吗?
2、俗话说:事实胜于雄辩。古今中外,成功者无数,作者从不同的方面选择最具有代表性、众所周知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,让我们深信: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。
3、如果你是作者,你会选择哪些名人勤奋的小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
四、学习第三部分
1、是啊,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座,那就是勤奋。古今中外,无数成功者的事例告诉我们----(齐读最后一句话)
[出示]只有一生勤奋,才能有所作为,才能对人民、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2、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?(总结全文、呼应开头)
师小结:这就是说理性文章的结构特点:提出观点、举例论证、总结观点。
五、写勤奋感言,总结
1、写勤奋感言
2、总结
板书设计:
16、说勤奋
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
司马光 《资治通鉴》
童第周 青蛙卵剥离手术
只有……才……
教学反思:
《说勤奋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,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,告诉读者: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,只有一生勤奋,才能有所作为,才能对人民、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一、关注全体
上课伊始,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: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,学生都能正确回顾。接着让学生浏览课文,找出两位成功者“手中的鲜花”分别是什么。然后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,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,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、句,细细咀嚼,理解司马光是怎样“用汗水和心血浇灌”出“鲜花”的?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,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,同样讨论童第周“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?”出“鲜花”?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“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,只有一生勤奋,才能有所作为,才能对人民、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”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,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。
二、读中品味
语文学习过程中“读”是第一位的。读是吟咏品味,读是鉴赏领略,读是情感共鸣。课文的语言、意境、情感,都要在读中才能领会体悟。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,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,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,是与课文、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。因此在教学中,我让学生齐读、默读、个人读、男女生读等等。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——感受——感悟的过程。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,体会“勤奋”是通过哪些事例、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,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。
三、课外延伸
读名句,说故事,写感言,帮助学生营造“大语文学习”的时空,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,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,去解决实际问题。读中学写,写中促读,在学中做,在做中创。
通过本节课教学,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,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,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,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。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,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。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句品读方法的引导还不够,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。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,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,描写得不是很优美,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。最后我让写一写关于勤奋的感言时,开始部分学生久不落笔,不知如何书写。
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,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,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,积极探索教学方法,在课堂中大胆实践,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!